每次在媒体上看到儿童发生意外造成死亡或者伤残的事故时,我都在想一个问题:事故对缺乏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来说是意外,但是对于家长来说,是意外吗?这些意外事故是不是可以避免?除了重大且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,如地震、洪水等,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异物窒息、被遗忘在车内、溺水、烧伤、烫伤、高空坠落、交通事故等,都是不可规避的吗?如何防止孩子的意外伤害,是每个家长都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。
—— 中国学前教育联谊会副秘书长、幼教专家阎晓霞
事实上,很多事故的起因来自于家长的疏忽大意和安全意识淡薄,它的背后是对孩子的脾性、行为习惯缺乏真正了解,以及对安全知识普及的忽视,可以说是“人祸”。既然是人祸,那么这些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可以避免的。从孩子出生起,家长就在尽心尽力陪伴孩子成长,保护孩子。这种陪伴和保护是为了有一天的“放手”。当孩子有一天能独立生活的时候,他有能力保护自己,我们才能安心。因为生命只有一次,保证安全健康最重要。正是为了放手,学前的安全意识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才显得尤为重要。安全教育与引导不是一朝一夕的宣传,而是伴随着孩子成长逐渐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必修课。从孩子小时候完全被动受保护,到家长逐渐放手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,这个成长过程也是孩子学习自我保护的过程。
作为家长,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,告诉孩子如何判断危机、避免危险,怎样保护自己。
在这里我有几个建议,希望家长参考:
1.平时多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亲子互动,比如“小问号”的游戏,像这样发问:“某某小朋友叫你去小河边你会去吗?你要怎么做呢?”“打雷的时候可以使用手机吗?”“陌生人到幼儿园接你,你会跟他走吗?”“为什么不可以在大马路上玩耍?”等等,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提问,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。
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的绘本故事,图文并茂的案例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记住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建议一边读一边画,比如读《我会远离这些“危险”》的时候,家长和孩子一人拿一支笔,把不能去的地方画出来。一边读一边画,让孩子主动学习,加强记忆。
2.通过生活情景进行教育引导。家长带孩子去郊游、去公园、去大型超市等
结合场景给孩子讲一讲可能发生的“危险”并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这些危险该怎么办。比如告诉孩子健身器械不能随便攀爬,否则身体会受伤;超市货架不能攀爬,货架倒了或是商品掉下来,都会砸伤自己,等等。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安全标识、路标等,学会观察、思考,培养胆大心细的做事风格。
3.在日常生活里,少说“不许”“不要”“不行”“不能去”,因为家长一味阻碍、限制,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。应多用简单、明确、正面的指导语言,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。
4.经常带孩子锻炼身体,增强孩子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。当意外发生时,能将危险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。
5.告诉孩子活动时,要在能看到家长的地方玩儿,一定不能离开家长的视线。
6.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,不能恐吓。我们园区有个5岁孩子的家长,为了教育女儿不独自走开,让女儿看了很多被拐卖儿童的视频,边看边给孩子讲离开妈妈的后果。结果,这个孩子后来经常做噩梦,醒来后哭着说妈妈把她丢了,很害怕。看到孩子这样,家长也着急、后悔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,孩子状况才有所好转。所以说,
请注意:安全教育要适度,不能重复、反复让孩子接受负面讯息,否则孩子会变得易受惊吓、软弱,对社会活动产生恐惧。
最后,还有一点要提醒家长:陪伴孩子时一定要用心,做到全身心陪伴。孩子在旁边玩耍,家长自顾自地看手机、聊天所导致意外发生的案例不胜枚举。虽然是老生常谈,但家长的麻痹大意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意外伤害。
孩子的世界单纯却充满着危机,童年美丽却隐藏着危险。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与陪伴。帮助孩子建立防线,防止意外伤害发生,是家庭、幼儿园(学校)和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。其中,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,自然要冲到安全教育的第一线。有了家长的耐心配合,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。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、细致、因人而异的教育。童年时期获得的自我保护意识、方法和能力,会使孩子受益终身。
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康小智系列图书,包含《康小智儿童身体安全教育绘本》和《康小智儿童健康习惯养成绘本》通过科普的方式让孩子们远离意外和危险。
Copyright (C) www.jskq.cn
江苏快讯网 版权所有